查看原文
其他

《巴芒演义》的七重价值

王冠亚 王冠亚
2024-09-21

这是我的第192篇原创文章


《巴芒演义》是唐朝老师的第四本投资专著。和前三本相同的是,这本书甫一问世,立即受到广大粉丝的热烈追捧,5000本精装本在48小时内即宣告售罄。可谓一书难求,一时“洛阳纸贵”。和前三本不同的是,这本书并没有就财报、银行业、投资实战等某一话题展开专题讨论,而是以巴菲特、芒格两人为中心,对美国百年证券投资史进行了全景式的描写。纵览全书,其气势之恢宏、内容之庞杂、见解之深刻,无不令人叹为观止。


唐朝老师在自序里提到《巴芒演义》的三重价值,概括起来就是:还原历史、树立标杆、易于阅读。窃以为,唐朝老师的自我评价,还是有意无意地充满自谦之辞。唐朝老师博览群书,仅文后列明的参考文献就有72本,其真实阅读量还远远不止于此。在我看来,《巴芒演义》既是一本融会贯通、采百家之长凝练出来的心血之作,也是一本集价值投资之大成的传世之作,至少具有投资史学、文学、哲学、美学、数学、管理学、人生学等七重价值。

1

一、《巴芒演义》的投资史学价值


顾名思义,《巴芒演义》的主角是巴菲特和芒格。市面上关于巴菲特和芒格的书籍不下百本,其中不乏滥竽充数、千篇一律之作。《巴芒演义》的特色在于,她从就事论事的狭小空间里跳脱出来,以更广袤的视野、更系统的思维、更宏伟的格局,对价值投资诞生、发展、裂变、分化、演进的整体历程,进行了脉络清晰的全景式描写。


提到价值投资,“证券分析教父”格雷厄姆是一个永远也绕不过去的人物。全书以格雷厄姆开篇,除了谈到目前较为流行的“捡烟蒂”思想以外,还重点提到了格雷厄姆投资思想对施洛斯、巴菲特和约翰·博格的影响。格雷厄姆本人的投资思想也并非一成不变的,他早年也曾尝试过投机、套利等各种赚钱方法,并凭借“烟蒂股”投资思想成为一代宗师,晚年却又勇于自我否定自己一手写就的《证券分析》,显示出作为一名杰出投资思想家的宽广胸襟。在唐朝老师的笔下,格雷厄姆的形象不是刻板停滞的,而是有血有肉、持续进化的。


从格雷厄姆就很自然地过渡到巴菲特。巴菲特在全书第六回闪亮登场,从此成为全文的核心人物。世人讨论巴菲特,很容易陷入把巴菲特标签化、神秘化、简单化的误区。为了打破这些偏见,唐朝老师对巴菲特几乎所有重要的投资案例都掰开了揉碎了,试图还原一个真实的巴菲特。有诗云,千淘万漉虽辛苦,吹尽狂沙始到金。巴菲特早期也痴迷于捡“烟蒂股”,也因为一时冲动收购伯克希尔而付出了惨痛的代价,可见没有人天生就是“股神”,所谓“股神”,也是在一次次挫折当中成长、在一次次困境面前历练之后,才最后封神的。


对于巴菲特的投资阶段划分,市面上流行的划分方法是以合伙基金时期(1957-1969)和伯克希尔时期(1965至今)为界。唐朝老师则从投资理念的角度,以1972年收购喜诗糖果为界,因为这是巴菲特“与其买廉价的烂公司不如买价格合理的优质公司”理念的第一次大胆实践。而1972年以后的伯克希尔,以2000年投资收益率显著下滑为界,分为上下两个半场。因为2000年以后,巴菲特的钱已经显著多过主意了,巨额的资金不得不投向那些体量庞大但并非绝对优质的资产上面。


这里面唯一有个例外,就是对美国运通的投资。从1964年开始,巴菲特陆续投入1300万美元买入美国运通。当时的美国运通,并不符合“烟蒂股”的特征。巴菲特选择买入,但买入之后没有选择长期持有,而是待其回归价值后卖出兑现。这笔投资,可以视作巴菲特陪伴优质企业成长的萌芽。综合分析巴菲特投资的各个阶段,唐朝老师旗帜鲜明地提出,巴菲特真正值得大众学习模仿的,是中间28年(1972-2000)的投资案例,这是伯克希尔最好的时代。的确,我们大众熟悉的经典案例,诸如华盛顿邮报、可口可乐、内布拉斯加家具城等等,大多发生在这一时期。


以巴菲特为中心,唐朝老师笔下刻画出一众个性鲜明的关联人物。这些关联人物,大多是20世纪美国商界、政界、学术界的风云人物,大致可以归为三类:


第一类是巴菲特的良师益友。比如本杰明·格雷厄姆、戴维·多德,是巴菲特在哥伦比亚大学的授业老师。再比如查理·芒格和菲利普·费雪,是推动巴菲特投资理念转变的关键人物。


第二类是巴菲特的同学同行。比如沃尔特·施洛斯,他被誉为“格雷厄姆体系最纯粹的传人”,一生专注于低估类投资。再比如约翰·博格,他跟巴菲特算是同行,但他选择的投资道路跟巴菲特完全不同,最终成为指数基金领域的教父级人物。


第三类是巴菲特的合作伙伴。比如凯瑟琳·格雷厄姆,她利用自己的名流身份,打开了巴菲特通向美国上层社会的通道。再比如唐·基奥,他早年拒绝成为巴菲特的客户,却在很多年后成为巴菲特重仓企业——可口可乐的总裁,真可谓“人生何处不相逢”。


我是学金融出身的,毕业后也一直在从事金融投资工作。但我自幼爱好古典文学,每次读《中国文学史》,看到历朝历代诗文、辞赋、小说、戏曲的演变过程,看到文学流派的缘起、发展、变革、继承、发扬,看到诸子百家、建安七子、初唐四杰、颜柳欧赵、虞杨范揭的风流竞逐,都不由得感慨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。在《巴芒演义》这本书里,我感受到了几乎一模一样的阅读体验——伯纳德·巴鲁克、杰拉德·蔡、爱德华·索普、克劳克·香农、约翰·凯利、比尔·格罗斯、迈克尔·米尔肯、约翰·梅利韦瑟等大咖轮流登场,或身怀绝技、大施拳脚,或叱咤风云、名噪一时,或身败名裂、黯然离场,读来精彩至极!


尽管涉及到的人物事件纷繁庞杂,但巴菲特这条主线却始终如草绳灰线,隐隐可见。看完了《巴芒演义》,基本上可以窥见价值投资史的轮廓和全貌,这是《巴芒演义》的第一重价值——投资史学价值。

2

二、《巴芒演义》的投资文学价值


唐朝老师这本书以《巴芒演义》为名,很容易就让人联想到中国古典小说名著《三国演义》《封神演义》。众所周知,一代有一代之文学,先秦散文、汉赋、六朝志怪小说、唐诗、宋词、元曲、明清章回小说,都是代表着当时文学的巅峰之作。《巴芒演义》别出心裁,演义与投资交相融汇、互为表里,以这样的形式来呈现,在投资类书籍当中堪称首创。


《三国演义》作为小说,七分事实,三分虚构。《巴芒演义》虽名为“演义”,但所有内容、数据均有权威出处,“正史”的成分远远大于“戏说”。从某种意义上说,《巴芒演义》可以被视为一部“披着小说外衣、富有投资内涵、深藏智慧底蕴”的长篇纪实文学。同时,这种写法又与民间评书相类,与四川人喜欢摆龙门阵的气质相得益彰。


演义类小说通常以“且说”开篇,以“欲知后事如何,且听下回分解”收尾。细心的读者会发现,《巴芒演义》也采取类似的手法,娓娓道来,环环相扣,并在每一回的结尾,都留下一个精彩的悬念,让人欲罢不能。事实上,我已经听到不少读者反映,都是“一口气读完这本书的”。


我曾经读过《巴菲特传:一个美国资本家的成长》一书。这本书的作者和译者水平都很高,文笔流畅,金句频出。比如“金融家们也纷纷来到奥马哈取经,把他的文章奉若《圣经》,像念经文一样背诵他的名言”,再比如“彼得·林奇感受到一种突如其来的震撼,似乎自己乘坐时光机器退回到了从前”。我当时的感受是,优秀的财经人物传记,本身也是上乘的纪实文学作品。


无论是哪种题材的书籍,大致可以分为“畅销类”或“经典类”。正如长期利益与短期利益无法调和、鱼与熊掌不可兼得一样,一般而言,畅销不经典,经典不畅销。畅销如韩寒《三重门》,20年前红极一时,但恐怕现在还看的人不多了;经典如曹雪芹《红楼梦》,300年来一直有人读,但从来不会突然爆红网络,登上某一年度的现象级作品榜单。


《巴芒演义》很好地兼顾了“畅销”和“经典”的双重风格。唐朝老师的书一向畅销,《手把手教你读财报》《手把手教你读财报2》《价值投资实战手册》都曾长期占据着当当、京东等各大书商的榜首,这次也不例外。说是经典,是因为可以想见,即使时光流逝20年,回头再来看这本书,仍然是不过时的,这是《巴芒演义》的第二重价值——投资文学价值。

3

三、《巴芒演义》的投资哲学价值


通常而言,但凡被冠以“哲学”之名的,必显得超然且高大上。比如,巴菲特的投资哲学,苏东坡的人生哲学,等等。在我看来,投资哲学大约等价于投资之道,是与投资之术相辅相成的概念。投资之道解决的是能不能赚钱的问题,投资之术解决的是能赚多少钱的问题。天南老师曾经提过“以道驭术,以术证道”的观点,我也深以为然。


学习巴菲特投资哲学的第一手资料,当然是巴菲特历年写给致合伙人/股东的信,这是巴菲特唯一亲笔撰述的著作。但是,巴菲特谈某个话题,不会集中放到某一年度,而是散见于各个年度,这无疑加大了读者的归纳和理解难度。唐朝老师的过人之处在于,他把同一话题散见于各个年度的论述归拢到一起,并体察入微,捕捉到常人难以关注到的许多细节。


譬如说,关于巴菲特如何看待指数基金,唐朝老师列举了巴菲特历年的观点:


通过定期投资指数基金,一个什么都不懂的业余投资者竟然往往能够战胜大部分专业投资者。奇怪得很,当傻钱知道自己的缺陷时,它就不再是傻钱了。但是,如果你是稍有常识的投资人,对商业有基本了解的话,你应该能够找出5到10家股价合理且具备长期竞争优势的企业。(1993年巴菲特致股东的信)


大部分投资者,包括机构投资者和个人投资者,早晚会发现最好的投资股票方法是购买管理费很低的指数基金。扣除各种费用后的指数基金投资收益率,肯定能够超过绝大多数投资专家。但是,你也可以选择自己建立投资组合......(1996年巴菲特致股东的信)


那些收费非常低廉的指数基金(比如先锋基金公司旗下的指数基金)在产品设计上非常适合投资者。我认为,对于大多数想要投资股票的人来说,认购成本低廉的指数基金是最理想的选择。(2003年巴菲特致股东的信)


过去35年来,美国企业创造出非常优异的业绩,按理说股票投资者也应该获得丰厚的回报,只要简简单单地搭上顺风车就可以了,持有低成本的指数基金就可以达到这样的目的。(2004年巴菲特致股东的信)


投资管理机构及基金经理,向他们的客户收取大量费用。然而,将这些机构和经理当作一个整体来看,他们是通过收费让客户赚得更少,让客户的回报率落后于最简单的指数基金被动投资。(2005年巴菲特致股东的信)


我以为,包括我在内的大多数人,读到这几段话时,脑海里闪现的无非是“巴菲特向普通投资者推荐指数基金”的想法,这也是市面上流行的观点。唐朝老师却能够敏锐地看出,自2003年以后,巴菲特在推荐指数基金之后,并没有加上以往的“但是”。而我们知道,无论是中文语境还是英文语境,“但是”之后的话才是关键。就像一个段子说的,世界上最残忍的话是“我爱你,但是......”,世界上最温情的话是“......,但是我爱你”。


为什么没有加上以往的“但是”?唐朝老师的推测是,1998年底巴菲特收购通用再保险后,连续5年巨亏不止,直到2003年才开始扭转局面。而当时做出收购通用再保险的决定时,也有充足的理由支撑。作为在投资界浸淫已久的“股神”,巴菲特尚且很难准确判断一家保险公司的价值,更遑论普通投资者了。


别说复杂的保险公司了,即便是可口可乐这类简单易懂的业务,巴菲特和芒格也并非从不出错。唐朝老师提到,1998年可口可乐明显高估时,巴菲特没有选择卖出,其内心是非常后悔的。证据有二:一是事后多年,巴菲特亲口反省“你们可以责备我,因为我没有在50倍市盈率时卖掉它”。二是自1998年以后,巴菲特再也没有表示过要永久持有一家公司的股票。芒格也是一样,对可口可乐未来销量、利润、市值的预测,简直错得离谱。


俗话说,外行看热闹,内行看门道。能够把巴菲特致股东的信读得如此细致的,必然要具备相当深厚的知识底蕴,这没有什么速成法,只能靠长年累月的积累,方可做到厚积薄发。结合时代背景和案例分析,对巴菲特投资思想进行系统梳理归纳,这是《巴芒演义》的第三重价值——投资哲学价值。

4

四、《巴芒演义》的投资美学价值


我曾经读过天南老师《一个投资家的20年》一书,每篇收录的文章都是散文的笔法,写得像诗歌一样优美。那时我才恍然大悟,原来投资类文章还可以这么写。所谓“君子和而不同”,潘江陆海,各领风骚;环肥燕瘦,各有千秋;苏豪柳婉,各具特色。投资之美,亦不只有一种表现形式。体现在唐朝老师这里,最大的语言特色就是“中翻中”。


譬如说,唐朝老师在全书的最后一章,引用巴菲特所举的农场案例,完整剖析了投资的核心要素。这个案例从头至尾,不装不作,没有佶屈聱牙的专业术语,没有故弄玄虚的金融理论,而是用群众喜闻乐见的语言,把投资的原理讲得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、透透彻彻。


什么是估值?估值就是比较,永远让财富以收益率更高的资产形态存在。农场每年的净回报至少有10%,比拿着约3%-4%的类现金资产要高,所以选择买地,这就是估值。


宏观预测重要吗?未来一定会遇到糟糕的年份,农作物的价格或者产量都可能偶尔令人失望,但那又怎样呢?一样会遇到一些好得异常的年份。长期看,好运气和坏运气会对冲,且宏观预测全靠瞎蒙,所以不重要。


靠什么实现资本增值?第一,农地未来的产量还可能提高;第二,农作物未来的价格还可能上涨;第三,农地未来每年的收成还可以用于再投资。农地如此,股票亦如此。


投资真正值得关心的事情有哪些?其一,农地产出是否持续令人满意;其二,农地产出再投资,其回报率如何。


如何面对市场高估?你28万美元买下一块农地,每年可以赚2.8万美元。现在有个傻子跟你出价128万美元要买你这块地,你一算,这笔钱存银行也比2.8万美元赚得多,所以果断卖给傻子。


如何面对合理估值?傻子只愿意出价70万美元买你这块地,你一算,这笔钱存银行跟农地每年赚得也差不多,没有明显的便宜可占,那就不理不睬,继续持有。


如何面对市场低估?如果傻子跟你拥有同样质量、同样大小的一块地,他现在要以7万美元卖出去,并不意味着你的地也值7万美元。你可以视而不见,或者你出7万美元买下傻子的地。当然,前提是你花28万美元买的那块地,没有加杠杆,不会被平仓。


如何面对投资失误?买入农地,也有可能面临两种不利局面:一是农地产出没有之前估计的高;二是农地盐碱化了。怎么办?只能靠不停地学习和修正,让判断失误越来越少,让单次损失越来越小。


唐朝老师对上述案例的解说,简单粗暴,通俗易懂,投资的精髓基本都在里边了。对合适的人讲合适的话,这是一项非常稀缺的能力。就像毛主席,他能写出“恰同学少年”这样文采飞扬的诗词,但在毛选里,我们能看到的却都是大白话,因为面向的读者受众不同。明白如话,老妪能解,文字里处处闪烁着朴素简约之美,这是《巴芒演义》的第四重价值——投资美学价值。

5

五、《巴芒演义》的投资数学价值


说到投资数学,就不能不提到著名的“凯利公式”:f=(bp-q)/b。其中,b为赔率,p为胜率,q为败率,计算出来的f就是最优下注比例。


比如抛掷硬币,在样本足够大的情况下,正反面出现的概率各为50%,如果开出的赔率是2:1,显然就是一个错误定价的游戏。在这种情况下,每次最优下注比例f=(2*50%-50%)/2=25%。也许有人会问,优势这么明显的情况下,为什么不一次性拿出更多资金呢?因为还要满足一个前提,那就是永不出局。


这个看似完美的赌场公式,素来被众多投资者和赌徒奉为稳赢的“金科玉律”。但是,唐朝老师援引保罗·萨缪尔森的研究成果,证明“凯利公式”是有缺陷的——小概率不等于不存在,大概率不等于必然,均值不等于现实。


《庄子·天下》里有一句话:一尺之捶,日取其半,万世不竭。单纯从理论上说,有一定的合理性。但对于投资来说,一旦遇到小概率事件,赔掉99%的资金,即使是“万世不竭”,也没有任何意义。就好比你在股市里投资1万元,在不加杠杆、公司不退市的情况下,你怎么亏净值也不会归零,但大家都知道,这绝对不是我们追求的理想投资结果。


记得唐朝老师在《价值投资实战手册》一书里,引用黑石集团创始人彼得·彼得森的一席话说“华尔街有句老话,只要掌握小学二年级的数学,就可以在华尔街生存了”。相比于复杂高深的凯利公式,《巴芒演义》里更多介绍的是常识——估值没有那么复杂,只需要运用简单的加减乘除运算就可以了。


比如说,在全书的第十五回,巴菲特打算收购伯克希尔-哈撒韦的时候,是怎么给这家企业估值的呢?第一步,翻开1964年伯克希尔-哈撒韦的资产负债表,列明主要的资产负债项目;第二步,按照“烟蒂法”给出估值折扣,现金及债务100%不打折,应收账款按85%折算,预付款项按25%折算,存货、设备等一律按60%折算;第三步,加总各项数据,得出公司整体估值,然后除以对应的总股本,得出每股估值,最后报出收购价。


巴菲特对伯克希尔-哈撒韦的估值,与他1961年前后对邓普斯特公司的估值原则几乎完全一致。邓普斯特是巴菲特早期的投资案例,这是巴菲特第一次真正掌控一家公司。或者可以这么理解,这是巴菲特以企业家身份从事实业的肇端。拥有企业家+投资家的双重身份,正是巴菲特在投资之路上最终登顶封神的重要原因。


再比如说,在全书的第三十四回、第三十五回,唐朝老师系统复盘了巴菲特投资通用再保险的全过程。从后视镜的角度看,巴菲特的这笔投资是完全错误的。如果我们以“事后诸葛亮”的态度去评判,当然可以列举出很多不利因素,来证明当时巴菲特作出这笔投资决策的不合理之处,但这无异于“先射箭再画靶子”,对于我们还原事实、促进思考、提高水平并无裨益。


所以问题的关键在于,巴菲特当时是如何思考才决定买入通用再保险的?唐朝老师给出的主要理由包括:第一,通用再保险的投资业务是弱项,将来巴菲特收购后,可以亲自来管投资业务。这样,9.36亿美元的净利润极有可能上升到23亿美元以上。这种情况下,220亿美元的对价就不算高了;第二,通用再保险的浮存金规模极大。在1998年伯克希尔披露的浮存金构成里,通用再保险的浮存金规模是149.09亿美元,占当年浮存金总规模的三分之二。对于浮存金成本常年维持在负数水平的巴菲特来说,简直是太美妙了;第三,伯克希尔当时是以增发的股票作为对价收购通用再保险的,成本是8.09万美元/股。这个价位,巴菲特认为是显著高估的,他觉得伯克希尔当时的合理估值应该在5.9万美元/股。在巴菲特的心里,这笔收购的真实出价大约是5.9万/8.09万*220亿=160亿美元。


支持买入决策的三条主要理由,都涉及到严密的逻辑推理和简单的数学运算。大家可以看到,一笔220亿美元的投资,对核心要素的计算,确实没有超出小学二年级的数学难度水平。至于说通用再保险后面的表现并不尽如人意,这涉及到保险业务的运营,就另当别论了。唐朝老师在公众号里也写过不少关于保险的文章,却没有投资保险股,我认为核心原因有二:第一,保险业务很复杂,确实很难看懂,连巴菲特都难免有失手的时候;第二,巴菲特更多是从融资的角度考虑保险业务的,对他而言,保险业务只要不亏就是赚,普通的财务投资不具备这个条件。


纵览全书,我们在每个案例当中,都可以看到类似的计算过程。投资可能真的不需要天赋异禀,相比于高智商,坚持理性和常识更重要。正如唐朝老师在自序里提到的,巴菲特的每一笔精彩投资,“背后都有我们普通人完全能够理解的逻辑支持和思考过程”。褪去神秘的“股神”面纱,运用简单的四则运算回归常识,这是《巴芒演义》的第五重价值——投资数学价值。

6

六、《巴芒演义》的投资管理学价值


巴菲特曾经说过:“因为我是经营者,所以我成为好的投资人;因为我是投资人,所以我成为好的经营者。”作为投资家的巴菲特,因为“股神”的名号而被广大股民所熟知;作为企业家的巴菲特,公众却知之甚少。


事实上,作为企业家的巴菲特,并不比作为投资家的巴菲特逊色。伯克希尔目前的净资产,折算成人民币已经超过2万亿,但伯克希尔总部却始终维持着不超过30人的员工规模。巴菲特对企业的运营效率之高,管理能力之强,由此可见一斑。


如果仅仅是做财务投资,那么像施洛斯那样,买入低估资产,然后被动地等待价值回归就行了。企业管理的重要性,会随着投资规模的不断攀升而显得越发突出。在《巴芒演义》这本书里,唐朝老师不仅仅介绍了巴菲特的投资思路,也披露了巴菲特很多的管理细节。


譬如说,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,巴菲特对盖可保险的投资,其卓越的管理能力就展现得淋漓尽致。巴菲特最早关注到盖可保险,是在1951年,当时他拿出全部身家的三分之二——10282美元投入其中,第二年获利50%就迅速卖出了。25年后,盖可保险由于经营不善等多重原因,股价从前期高点61美元暴跌至2美元,命悬一线,濒临破产。这时候,巴菲特出手了。


唐朝老师讲到,巴菲特和当时担任盖可保险CEO的约翰·伯恩商谈,要想让盖可保险起死回生,必须采取四条紧急措施:第一,以利润重于规模为导向,放弃没有承保利润的保单,将综合成本率(综合赔付率与综合费用率之和)降低到100%以下;第二,寻求再保险分散风险;第三,融资以增加公司资本金;第四,说服美国保监会,避免盖可保险破产清算。


巴菲特是怎么做的呢?第一,安排伯克希尔旗下的保险部门,为盖可保险提供再保险;第二,亲自给美国保监会负责人沃乐科打电话,为盖可保险续命争取宝贵的时间窗口;第三,亲自去所罗门公司,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和崇高信誉担保,说服所罗门公司作为承销商为盖可保险融资。


对盖可保险的这笔投资,让巴菲特获得了丰厚的回报。截至1980年,巴菲特在盖可保险的累计投入为4713.8万美元。到1989年底,巴菲特在盖可保险上的持股市值突破10亿美元。但是,这是必然的结果吗?试想,如果让一名普通的投资者此时去买入盖可保险的股票,很难说结局一定会很美好,甚至如果盖可保险破产,全部赔光也不是没有可能的。


毫无疑问,巴菲特主动介入、主动管理、主动作为的举动,才是把盖可保险从死亡线上拉回来并持续实现价值跃升的关键因素。这不禁让我想起了一个段子:有一次,克林顿和希拉里一起开车出去,路过一个加油站时,希拉里指着一个加油工对丈夫说:“我小时候曾经和这个家伙约会过。”克林顿听后笑了起来,对妻子说:“如果你和他结了婚,那么你现在也会在这儿加油,而不是嫁给了一个美国总统。”希拉里立即严厉驳斥丈夫的话说:“你错了,如果我当年和他结婚,那么现在美国总统就是他,而不是你。”


巴菲特在早期投资的时候,把自己的投资方法主要划分为三类:低估类投资(Generals)、套利类投资(Workouts)、控制类投资(Controls)。其中,对于控制类投资,巴菲特坦言,“如果主动管理能够优化资本运用,我们绝不会站在一旁袖手旁观”。我认为,这可以视为巴菲特在投资中谋求主动管理的早期雏形。


卓越的投资者,在投资企业的过程中,扮演的绝不仅仅只是“价值发现”的角色。更重要的是,如何与伟大的企业一同成长,如何运用自己的人脉、管理等优势,去发掘“价值创造”的潜力。不仅仅关注财务数据,也关注主动管理的细节,这是《巴芒演义》的第六重价值——投资管理学价值。

7

七、《巴芒演义》的投资人生学价值


巴菲特和芒格,堪称生意场上天下无双的一对完美搭档。但同样是作为顶级富豪,巴菲特和芒格对待人生的态度,对待金钱的态度,却大相径庭。当然,这里并不讨论高下对错,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生活方式的权利,只是看你自己更喜欢哪一种。适合自己的,就是最好的。


巴菲特有多有钱呢?唐朝老师举了一个很形象的例子,按照巴菲特2019年大约6000亿元人民币的身家计算,在不产生任何利息的情况下,你每天烧掉1000万元(重约230斤的百元大钞),要365天全年无休连续烧165年才能烧得完。如果按照3%的年利率计算,想要花完这笔钱那就更困难了,因为每天还要产生近5000万元利息。


除了晚年慈善捐赠和给子女们赠送的少量股票以外,巴菲特一生从未出售过伯克希尔的股票。也就是说,他从来不曾从伯克希尔的巨额财富里捞取过任何物质好处。巴菲特用以维持日常开销的收入,主要是来源于工资薪金、董事津贴和个人投资。无论是吃穿住行,巴菲特可以说过得相当朴素了,生活水平可能仅仅与普通的中产阶级相当。


芒格的财富比巴菲特少很多很多,大约不到巴菲特的10%,但是这也足以让芒格排进美国富豪榜前400名了。芒格对待财富的态度比较洒脱,他拿钱换来了很多人生乐趣,比如在多地添置了多套豪宅、造双体船、建网球场、做慈善,等等。芒格喜欢罗伯特·西奥迪尼写的《影响力》,就送给他1股伯克希尔股票,如今价值28.44万美金。芒格喜欢阿图·葛文德在《纽约客》上发表的《成本的难题》一文,便寄给他一张2万美元的支票......


巴菲特作为一位投资天才,一生苦心孤诣,专注于投资事业,在家庭、婚姻、生活、子女教育等各个方面都做出了很多重大牺牲,才搭就了如今万人朝圣的讲坛。相比而言,芒格在公众面前的影响力远不如巴菲特,但芒格或许才是完美人生的诠释者。


赚钱的意义是什么呢?每个人的看法不一样。在我看来,只有当你非常有钱时,才有资格说钱不重要。努力赚钱,是为了在未来的日子里,不必出于金钱的考虑而放弃更多重要而美好的事物,比如爱情,比如兴趣。而唐朝老师告诉我们的是,不要做金钱的奴隶,有钱不是为了束缚自己,而是为了让自己有得选,这是《巴芒演义》的第七重价值——投资人生学价值。

冠亚说

鲁迅先生曾评价《红楼梦》说,单是命意,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:经学家看见《易》,道学家看见淫,才子看见缠绵,革命家看见排满,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......《红楼梦》满足了不同时空、不同层次、不同类型读者的阅读需求,这可能也是她能够流传百世的原因之一吧!


在我看来,《巴芒演义》也是一本非常考验读者眼光的皇皇巨著。这本书有着百科全书般的包罗万象,从中你可以读到巴菲特的投资思想,也可以窥见芒格的人格魅力;可以学到投资的真本事,也可以看到格雷厄姆、凯恩斯等一代宗师的狗血八卦;可以体会到巴菲特等人坚持价值投资的光明正道,也可以领略到蔡至勇等人各显才华的精彩旁门......


最后,我想说的是,唐朝老师在《巴芒演义》致谢词中,给我专门留出一段,在此我要表示衷心的感谢!能够在《巴芒演义》这样的投资经典里“露脸”,是我莫大的荣幸。我当初的举手之劳,不曾想会换来唐朝老师如此厚待。唐朝老师“You dida dida me,I huala huala you”(“滴水之恩,涌泉相报”的调侃说法)的待人处世之道,值得我永远学习和铭记。

修改于
继续滑动看下一个
王冠亚
向上滑动看下一个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